|
|
|
 |
|
|
|
僱傭人責任與共同訴訟 |
壹、案例事實│貳、擬答 |
|
壹、案例事實
甲騎乘腳踏車於路上因乙所有之汽車佔用道路,以致甲必須迴避該車前進,不料在迴避該車繼續前進之際,遭後面丙駕駛其所屬丁公司之遊覽車所撞擊而受重傷,而甲因傷住院花費醫療費100萬,其間均由甲之母親所照顧,嗣後甲向法院起訴請求乙、丙、丁連帶賠償醫療費100萬及看護費慰撫金80萬。試問:
一、甲請求乙丙丁負連帶責任有無理由?其所請求之賠償法院是否准許?
二、若乙、丙、丁於第一審敗訴需負連帶責任,丁向二審法院提出上訴,於上訴期間經過後,對乙、丙之一審判決是否因此確定?
-------------------------------------------------------------------------------------------------------------- |
▲TOP |
貳、擬答
一、
(一)甲請求乙丙丁負連帶責任並無理由。
1、甲得向乙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乙因其違規停車占有道路致甲須迴避該車而騎往車道,而被丙所駕駛之車撞擊,甲之身體權受有損害,其間具相當因果關係,故甲得向乙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請求損害賠償。
2、甲得向丙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同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丙駕車時,未注意保持安全距離以致甲身體權受有損害,且同時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併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之保護他人法律,丙行為與甲之損害具有相當因果關係,故甲得據上開條文向丙請求損害賠償。
3、甲得依民法第185條之規定向乙丙請求負共同侵權連帶賠償責任:本條之適用需有共同行為侵害他人權利,何謂共同行為除了主觀說外,現行實務並承認客觀說,亦即不須共同行為人間具有共同意思,僅需客觀行為關連共同即可(司法院例變字第一號)。本案中,乙丙之行為均為甲受損害之部分原因,故甲得據此請求乙丙負連帶賠償。
4、甲得向丁客運公司依民法第188條之規定與丙負連帶賠償,其理由如下:
(1)丙為丁之受僱人
所謂受僱人並非僅限於僱傭契約所稱之受僱人,凡客觀上被他人使用為之服務勞務而受其監督者均係受僱人。(最高法院57年台上字第1663號判例),本案中,丙為丁之受僱人。
(2)丙乃於執行職務中
判斷是否在執行職務,可由客觀上足認為與其執行職務有關,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224號判例);至於執行職務範圍乃採內在關連為判斷標準,係指凡與僱用人所委辦職務具有通常合理關連行為,對此僱用人可為預見,事先防範,並計算其可能的損害。本案中,在客觀上,丙駕駛遊覽車應可認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
(3)丙需具備一般侵權行為
丙駕車時,未注意保持安全距離以致甲身體權受有損害,且同時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併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之保護他人法律,丙行為與甲之損害具有相當因果關係,故甲得據上開條文向丙請求損害賠償。
5、甲不得依民法第185條之規定向乙丁請求負共同侵權連帶賠償責任:
對此應採否定說,蓋丁對其選任監督丙縱有過失,尚難認為與甲遭受損害之共同原因,欠缺行為關連共同,自不足成立共同侵權行為。(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頁287)
(二)就甲所請求之項目法院均應許可。
按民法第193條:「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或健康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再按同法第195條:「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本案中,甲所請求之醫療費及慰撫金據上開條文均得請求,有疑問的乃其母親為其之看護費,並未支出任何費用,得否請求甚有疑義。對此,實務上認為:「按因親屬受傷,而由親屬代為照顧被上訴人之起居,固係基於親情,但親屬看護所付出之勞力,並非不能評價為金錢,只因兩者身分關係密切而免除支付義務,此種親屬基於身分關係之恩惠,自不能加惠於加害人即上訴人。故由親屬看護時,雖無現實看護費之支付,但應衡量及比照僱用職業護士看護情形,認被害人即被上訴人受有相當於看護費之損害,得向上訴人請求賠償,乃現今實務上所採之見解,亦較符公平正義原則。」(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827號判決)
二、乙丙之一審判決均未確定,其理由分述如下:
(一)對於丙之部分
丙與丁因民法第188條之規定負連帶賠償,而在共同訴訟上連帶責任屬於何種訴訟類型,有不同見解:
1、有認為應屬類似必要共同訴訟,蓋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受確定判決,而其判決非基於該債務人之個人關係者,為他債務人之利益亦生效力,故債權人以各連帶債務人為共同被告提起給付之訴,被告一人提出非基於其個人關係之抗辯有理由者,對於被告各人即屬必須合一確定,自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最高法院33年上字第4810號判例)
2、有認為為普通共同訴訟,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為民法第275條之規定僅為連帶債務人所得援用之「實體法上抗辯事項」,連帶債務人中一人非基於個人關係所取得之有利判決,其效力僅係有利地反射至其他連帶債務人而已其目的在求實體法上法律秩序之統一,非既判力之擴張;其二為依民法第273條之規定,不以全體連帶債務人為被告之必要,且除第275條等絕對事由外,依第279條之規定,連帶債務人之間仍有受勝敗不同之判決。準此,以連帶債務人成為共同被告時應為普通共同訴訟。
3、學說見解多採普通共同訴訟說,蓋其保障各個當事人之訴訟實施權,惟現今實務仍多採類似必要共同訴訟說,因此,本案中,丁之上訴行為依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1930號判例之見解:「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所謂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人或不利益於共同訴訟人,係指於行為當時就形式上觀之,有利或不利於共同訴訟人而言。非指經法院審理結果有利者其效力及於共同訴訟人,不利者其效力不及於共同訴訟人而言,故共同訴訟人中之一人,對於下級法院之判決聲明不服提起上訴,在上訴審法院未就其內容為審判之前,難謂其提起上訴之行為對於他共同訴訟人不利,其效力應及於共同訴訟人全體,即應視其上訴為共同訴訟人全體所為。」對丙亦發生上訴效力,故對丙之第一審判決未確定。至於二審法院應如何處理可參考,最高法院77年台上字第2456號判決:「共同被告中之一人,對於第一審命其連帶給付之判決提起上訴,在第二審程序,如被告一人提出非基於其個人關係之抗辯,而以經法院認為有理由者為限,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亦即其中被告一人提起上訴,其效力及於他共同被告,應併列他共同被告為共同訴訟人,所踐行之訴訟程序,始為合法。」
(二)對乙之部分
就此部分有無確定,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1837號判決中認為:「又共同被告中之一人,對於第一審命其「連帶」給付之判決提起上訴,而提出非基於其個人關係之抗辯,以經第二審法院認為有理由者為限,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即其中被告一人提起上訴,其效力及於其他共同被告,應併列其他共同被告為共同訴訟人,所踐行之訴訟程序,方屬適法。此於第二審法院審理後,認為提起上訴之被告與其他共同被告間僅應負不真正連帶債務之情形,亦無不同。本件第一審判決係就上述五百九十九萬一千九百九十七元本息部分,命第一審共同被告方慕華與上訴人二人,負「連帶」賠償之責。並經第二審(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二人對該部分之上訴。而該部分又經本院廢棄發回,則原審法院倘認為上訴人欣欣客運公司一人對於第一審該判決部分之上訴,已提出非基於個人關係之抗辯,且有理由時,就上訴為有理由部分,即應併列方慕華及甲○○二人為第二審之上訴人,所踐行之訴訟程序,始屬適法。附此指明。」
由此判決可知,只要第一審法院認定為連帶債務後,無論二審法院認定是否認定其為連帶債務,訴訟種類仍為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因此就丁之上訴,有利於乙,故針對乙部分判決尚未確定。
-------------------------------------------------------------------------------------------------------------- |
▲TOP |
|
|
|
|